520 发表于 2012-6-20 00:40:14

神九航天员在轨生活约10天将验证相关支持系统


  今天18点37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将发射升空,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将奔赴太空。
  神九此行,将首次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进一步验证自动交会对接技术,全面验证天宫一号(微博)保障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功能、性能,及组合体管理技术。
  □准备 神九发射已万事俱备
  昨天下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宣布,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将于今天18时37分发射。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自去年9月29日发射入轨至今,天宫一号已经稳定运行260天,成功实施我国首次自动交会对接任务,转入长期在轨运行,期间先后完成轨道维持、设备巡检、有害气体检测等工作,并开展大量的科学实验。
  武平介绍,为迎接神九和航天员的到来,目前天宫已进入到高度约343千米的交会对接轨道,姿态控制稳定,太阳翻板定向正常,环境控制设备工作正常,推进剂充足,各项指标均满足航天员进驻和交会对接的条件要求。
  与发射神八相比,此次神舟九号飞船、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的技术状态基本一致,为适应载人需要,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
  目前,各大系统也已完成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昨天17时30分,发射神九的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开始加注推进剂,此次发射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任务 二次对接时手控操作
  武平介绍,神九此行的主要任务,是与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先后进行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第二次为手动。神舟九号飞船将首次启用配置的手控交会对接设备。
  神九进入预定轨道后,将按预定程序与天宫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组合体飞行中期,神九将与天宫分离,由航天员自主控制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手控交会对接,再次形成组合体。
  “神舟八号我们成功地突破了自动交会对接,通过这次神舟九号实现手控交会对接后,我们将全面掌握这项技术”,武平介绍,自动和手控的交会对接是实现航天器在空间交会对接的两大主要手段,互补使用,可有效提高交会对接的成功率。
  武平说,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同样面临着高风险的挑战。为此特别加强了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的专项训练,还制订涉及手控交会对接的100多种故障预案,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和手控交会对接任务成功。
  武平介绍,此次任务中将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航天医学实验研究。
  首先是航天员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航天飞行中航天员营养代谢、在轨情绪、生物节律变化等方面的实验研究。
  其次将开展失重生理效应机理与防护研究,主要包括空间飞行对航天员心血管功能、前庭功能及脑功能的影响研究,从细胞分子层面研究骨丢失的发生机理。
  再次是环境医学与航天员空间作业能力相关技术研究,掌握空间飞行中相关环境医学和人体参数变化规律。
  武平表示,通过这些实验,可验证失重生理效应相关防护技术,为后续空间站航天员长期飞行的健康保障奠定基础。
  □难点
  手控考验航天员精准性
  武平介绍,与无人交会对接任务相比,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具有四方面特点与难点:
  第一次实施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首次考核飞船手动控制系统。这既对航天员操作的精准性和灵敏性提出很高要求,同时也对飞船控制系统的适应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一次实施航天员访问在轨飞行器,首次实现地面向在轨飞行器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运输与补给,并将首次考核天宫一号支持保障航天员工作生活的能力。
  女航天员第一次太空飞行,通过此次任务,将首次对我国女航天员选拔训练、医学监督和保障以及新研制的女航天员乘员飞行装备等方面进行飞行验证。
  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较长,约10天左右,期间将开展一系列技术实验,为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长期在轨飞行奠定基础,积累经验,这对航天员、飞行器以及任务相关支持系统均提出了新考验。
  □安全
  神九平安回家要过四关
  神九的归途并不轻松,至少要闯过“烧蚀关”“黑障关”“过载关”和“冲击关”四道关口,方能安全着陆。
  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吴斌介绍,在整个航天飞行过程中,发射和返回过程对航天员和飞船的考验最大,而返回阶段尤为突出。当飞船再次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和大气的高速摩擦将使飞船变成一团火球,表面达上千摄氏度高温,并出现“黑障”现象,使飞船与地面失去无线电联系。
  由于急剧减速,航天员将承受数倍于地球引力的过载,即便经过降落伞和反推发动机的缓冲,返回舱着陆的速度也会达到每秒1-2米。
  “这些挑战在通常状态都难以承受,何况是在太空中执行了10多天高强度任务的航天员。”吴斌说。
  综合新华社本报记者商西报道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分享到:
(京华时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九航天员在轨生活约10天将验证相关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