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胡锦涛主席祝贺
昨晚,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各系统工作人员紧张地注视着屏幕。新华社发
昨晚9时16分,天宫一号发射升空。本报记者张沫摄
据新华社电北京时间昨晚9时16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将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21时38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当晚,天宫一号发射前,胡锦涛、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等领导同志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听取有关汇报,观看“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实况;温家宝、贺国强等领导同志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试验指挥楼平台上,现场观看发射。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后,胡锦涛等领导同志与工作人员亲切握手,热烈祝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成功。
随着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中国向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47次飞行,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的第8次发射。
距发射架1.5公里的厂房里,神舟八号与长征二号F火箭已在测试。11月初,神舟八号将在同一发射架上升空,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8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2012年底前,中国还将陆续发射神舟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全长10.4米的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舱体最大直径3.35米,比神舟飞船大了不少。
“天宫一号是按载人状态升空的。”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说,“神八不上人,但最晚到神舟十号,将试验有人的交会对接。”
与美、俄最初采用两艘飞船开展交会对接试验不同,中国全新研制了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它的在轨寿命为两年,其间可以与飞船多次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这可以减少发射次数,更经济。”
周建平说,天宫一号按中国后续的空间实验室要求设计,因此,它还肩负着验证空间站部分关键技术的使命。
“航天员已在为登天宫做准备。”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王宪民说,再生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等空间站关键技术也将在天宫一号上试验验证。
中国将在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2020年前后建造空间站。
>>技术现状
中国空间站技术仍处起步阶段
天宫一号准确发射入轨,揭开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序幕。无论是对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还是对于这次交会对接任务而言,天宫一号的顺利发射仅仅意味着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轻言成功为时过早。
交会对接技术与载人天地往返技术、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一起,构成了载人航天发展的三项基本技术。突破和掌握这一技术是建设载人空间站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0多年前,美、俄等国家就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13年前,由16个国家参与的国际空间站第一个舱段升入太空。作为后来者,中国在这一领域差距仍然很大,中国的空间站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天宫一号的发射只是中国努力缩小差距的又一次实践,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却从一开始就拥有走向世界的胸怀。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所言,中国的空间站,不仅是中国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也会敞开大门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提供平台,为世界科学进步、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据新华社
■评说
美专家太空对接技术中美区别显著
美国太空政策专家、海军军事学院教授琼·约翰逊对新华社记者说,作为一个技术实验台,天宫一号的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向前推进的重要一步。中国可运用天宫一号发展和测试交会、对接技术,这对中国的空间站计划至关重要。中国的技术进步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将要进行的对接活动将自动完成,这与美国上世纪60年代实施“双子座”计划时测试的类似技术有显著区别,当时的对接由宇航员操作完成。
俄专家
人类探索宇宙将有更多选择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昨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天宫一号升空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实施空间站项目的国家。他认为,俄罗斯目前扮演着国际空间站“承运人”的角色,而美国航天飞机在今年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中国独立研制的空间站将同国际空间站一起在太空飞行,这不但为设计更复杂的太空实验创造了条件,而且还给全球科学家进行宇宙探索提供了更多选择。据新华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