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回复: 1

那一孔窑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6 14: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城市的楼房住得久了,越发想念家乡的故居。尤其每逢新年到来,对老家的那一孔窑洞更是充满了无限思念和感激。那一孔窑洞,曾经是几代人生活的“栖息地”;那一孔窑洞,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雨水的冲刷仍然挺拔的矗立在邙山之腰;那一孔窑洞,是我出生的地方并留下了我简单而美好的童年时光。它没有现代楼房华丽的外表,它在巍巍邙山众多的窑洞中没有明显的特别,但就是那一孔窑洞,却让我思念无限,每每想起,一股暖流涌遍心间。

    那一孔窑洞里居住过的人、发生过的事,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仍历历在目。从我记事起,我们一家老老小小都居住在那一孔窑洞里,爷爷、奶奶、小姑、小叔、爸爸、妈妈还有我们姐弟三个,那孔窑洞在生活艰苦的日子里,给我们一家提供了最基本的居住保障,如今却空荡荡的坐落在邙山之腰,像一位年迈的长者,用深邃的目光眺望着远方,薬剤師 求人等待展翅高飞的儿女“回巢”。

    由于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所以即使是烈日炎炎的夏天,当你走到窑洞门口还没踏进窑洞时就会感到丝丝的凉意,在里边呆不到两分钟,浑身的热汗便会全部落光;冬天里,窑洞更像是一个大暖房,外边凛冽的寒风刺骨的吹,里边的人晚上睡觉只需盖一床薄被子就行。窑洞越深,冬暖夏凉的特点就越明显,并且窑洞的最深处是冬天最暖和夏天最凉爽的地方。

    老家的那孔窑洞,从外观上看和别的窑洞没什么区别,甚至入口处连个窗户都没有,只有一个门,但是里边却被先辈分成了三节,进门的第一节是做饭、吃饭、待客的地方,里边的两节住人,整个窑洞大概有十几米深,三四米宽,虽说地方并不宽敞,ローン但是一家人住在里边却也其乐融融。和一些人家的瓦房相比,窑洞在那个年代也算是比较优越的居住条件了,单就冬暖夏凉的优点就足以让我们感到无比欣慰。提起老家的窑洞,做饭的灶台不能不说是一大特色,灶台很大,简直就是一个热炕头,三四个人坐在上边打扑克地方仍绰绰有余。灶台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严寒中从外边回来的人搬个小凳子往上边一坐,一边烤手一边享受着热气的温暖,简直比现在的暖气片散热还好。

    儿时的记忆里,窑洞里没有电灯,白天还好,到了晚上只有点煤油灯取光。为了防止火焰燎到眉毛或者作业本,母亲坚持每天晚上陪伴我写作业,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一天天长大。后来小姑出嫁,哥哥上了中学住校,奶奶下世,一家人居住的条件不再显得拥挤,我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张小床开始了独自睡觉。寒冷的冬天里,弱小的身躯独自躺在一张床上也不会觉得冷,那时候心里只有一种想法:住在窑洞里真好。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宅基地之后,我家也拿到了土地使用证。经过一年多的建筑,我们搬进了平房。告别窑洞的那天,有一种不愿离去的感觉,搬完所有的家当,我建议父亲留一张床在里边,并且灶台不要扒掉,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天,平房是不及窑洞的,我们随时还可以回到窑洞里避避暑、躲躲寒。当我们一家依依不舍的搬离窑洞时,内心想着一定要常回去看看。起初的几个月里,每逢到了星期天我必定回到窑洞看看,看看窑洞里贴着的自己勤奋学习捧回的一张张奖状,看看墙壁上那被煤油灯熏得发黑的一道道印迹,那曾经在窑洞里度过的大家族生活犹在眼前。岁月流逝,世事变迁,唯一不变的是窑洞带给我们一家人虽清贫却温馨的生活和那些昔日的欢声笑语。
发表于 2011-11-1 02: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真是太好了












        薬剤師 求人        ローン お金                レンタルサーバー        インプラント        英会話 横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