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8|回复: 0

[舆论新闻] 中国驻英大使谈中英关系:尊重对方核心利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6 22: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中新网5月31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5月29日在英国杜伦大学演讲,就建立什么样的中英关系发表看法。刘晓明表示,中英关系中,彼此的核心利益就是双方的政策“红线”,不能被越过。
  刘晓明说,今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0周年。人们在40年前可能无法想象今天两国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密切程度。中英建立了经济财金对话、战略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三大支柱,几十个双边对话磋商机制,47对友好城市(省郡)关系。1972年,中英贸易额只有3亿美元,去年达到587亿美元,增长了近200倍。去年,中国赴英人次为37万,是1972年的近2000倍。
  刘晓明在谈到“建立什么样的中英关系?”时表示,今天所处的时代,不是称霸争霸,而是全球化、多极化的时代。不是东西方冷战,而是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时代。“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老牌的发达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坚持自己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中英关系?我们怎样才能确保中英关系稳定健康发展,避免大起大落?我认为可用四点来概括。”
  第一,政治上互相尊重
  尊重是互信的来源,尊重是合作的基础。我认为中英之间,一是要尊重不同发展阶段这一事实。英国开启了工业革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经过数百年的持续发展,经济已经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真正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只有30多年,仍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国要达到英国目前的劳动生产率、生活水平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两个最简单的数字对比是,英国人均GDP目前约为36000美元,而中国只有5400美元,是英国的近1/7;中国去年城镇化率历史上首次超过了50%,而英国在1851年就达到了这一数字,比中国早了160年。英国目前的城镇化率高达89%。发展中英关系,不能脱离两国发展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差异。
  二是尊重对方选择的发展道路。英国的君主立宪政治体系、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并非是上帝赐予的,而是经过几十代英国国民、经历数百年历史发展演变而来。中国今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来的探索实践,总结历史经验而形成的。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内求发展、外求合作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大国振兴的新型发展道路。中国不会干涉别国的发展道路,我们也希望别国尊重中国人民的自主选择。
  三是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中英关系中,彼此的核心利益就是双方的政策“红线”,不能被越过。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什么,一是维护基本国家制度和国家安全,二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三是确保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国不会去挑战英国的社会制度,不会去损害英国的主权,不会去阻碍英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英国难道不应当同样如此吗?
  四是尊重中国的全面进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世界上1/6的人口摆脱了贫困,这不仅是中国自身的了不起成就,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的巨大贡献。但是,有些人总认为中国只实行经济改革,不进行政治改革,中国的发展仅局限在经济领域,这是对中国全面发展的一种误读。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取消领导干部终身制、发展党内民主、扩大基层民主,我们建立法制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建设社会保障体系,这些都是中国全面改革的举措和成果,都是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制度性因素。当然改革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是“成长中的烦恼”,也是世界各国在改革时都会遇到的问题,中国有信心不断推进改革进程,完善改革举措,推进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第二,经济上互利共赢
  中英分别是世界第二大和第七大经济体,经济结构互补,双方各有强项。英国在高新技术、金融、品牌、创意产业等方面有领先优势,中国劳动力充沛,实体经济强大,资本雄厚,市场广阔。
  中英经贸合作近年取得了加速发展。英国对华出口近两年的增速超过20%,中国对英直接投资去年一年几乎超过了以往总和,今年仅1-4月的新增投资额就是去年全年的3倍多。但两国经贸合作的规模仍偏小,与双方的实力、地位很不相称。我们知道爱尔兰的人口是450万,而中国有13亿人口,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大市场,去年英国对华出口只有英国对爱尔兰出口的1/2。
  我认为拓展中英经贸合作潜力巨大,关键是双方要树立两个意识:
  一是伙伴意识。中英经济上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和英国的复苏增长对彼此都至关重要,双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利益“共同体”。英国应摒弃冷战思维,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不应甘居欧盟第五(在德、法、意、瑞典之后)。
  二是机遇意识。中国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这是英国企业的机遇,英国企业不能太“保守”;英国在重振制造业,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来投资,这同样是中国企业的机遇,中国企业要敢于“出手”。
  第三,文化上互知互鉴
  中国和英国在欧亚大陆的一东一西,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英国开辟了近现代世界文明史,都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英的文明交流历史可以说不短,但目前存在着两大不平衡。一是中国对英国的了解要远远多于英国对中国的了解,双方存在“认识逆差”。近现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虚心地学习,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市场经济,都学自西方。今天,中国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开始学习英文,每年还有数万中国年轻人来英留学。英国的电影、电视剧、音乐剧在中国也很受欢迎,中文版《妈妈咪呀》在中国一炮走红,《唐顿庄园》在中国也受到热捧。但英国不少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可能还只是停留在功夫片的程度。
  二是英国对古代中国的了解要强于对当代中国的了解,两者存在“时代落差”。我发现英国对古代中国的研究非常深。据说杜伦大学的历史系、考古系都在英国名列前茅,中国研究的历史也很悠久,学校东方博物馆馆藏的中国文物就多达上万件。但是英国有许多中国文物专家,知名当代中国研究学者并不多,一些学者对客观、理性认识当代中国还有“心理障碍”。
  可喜的是,情况在不断改善。中国文化精品频繁在英国亮相,无论是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还是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或是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或是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中国文化演出都受到了热烈欢迎。中英双方已合作在英建立了20所孔子学院和63间孔子课堂,英国6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选修的中文课。
  英国各大学纷纷加强对当代中国研究的投入,30多所大学设立了中国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在英国正成为一门“显学”。比如,近年,牛津大学整合学校各相关中国研究机构,设立了“中国中心”;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中心2010年成立,我曾参加成立仪式;今年,剑桥大学首次设立了“中国教席”;诺丁汉大学的当代中国学学院近年声名鹊起,今年下半年我将应邀参加其新楼启用仪式。我也高兴地得知,杜伦大学不仅恢复了本科中文专业,而且其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就是中英关系的一个重要方向,即中国当代文化更为英国民众所了解,英国年轻一代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研究中国的学术团体逐步壮大,了解中国、探索中国日益成为潮流,双方文化相互借鉴不断增强。这正是中英今年启动首次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目的。我希望并相信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将成为中英关系的一大支柱。
  第四,国际上互助合作
  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地区冲突、民族宗教矛盾、核扩散、恐怖主义、气候变化、传染疾病等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此起彼伏,世界还很不太平。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经济衰退阴影不散,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新兴经济体增长面临挑战,实现经济增长是各国共同的紧迫任务。
  中英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是G20集团的重要成员,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繁荣方面有着共同利益,肩负着重要责任。因此,中英关系超越双边层面,具有全球意义。
  中英应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只有中、英等大国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人类的和平事业才会发展。
  中英应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同时保护主义在全球回潮,世贸谈判举步维艰,欧洲金融体系不稳。中英需要继续同舟共济,共同推动世界经济、金融治理改革,共同维护自由、开放的贸易秩序。
  中英应共同促进世界的多样性。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已被证明并不可行。中英应推动各种文明平等对话、各种社会制度相互借鉴、各种发展模式取长补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