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那部美国科幻片里有一个镜头突然跃入我的眼帘。大概的情节是男友生病后,他的女友亲自下厨给他做煎蛋,而且还是两个,并且很温柔地告诉她的男友:“两只煎蛋代表与你同行,永不分开。”
2001年9月的一天中午,我心血来潮地跑到赛特酒店吃西餐,结果认识了同桌的一位德国建材公司的总裁,席间他谈到他想在中国经销他们的产品——一种专门为别墅露天阳台设计的玻璃顶棚。25岁的我一直期望能有自己的事业,于是我通过信息评估获知,这个产品在别墅成群的北京应该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既而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迅速辞掉了自己那份月薪8000元的外企工作,做了他们产品的中国总代理。
我精选出几位有私人别墅的客户朋友作为我的主攻对象。我一次又一次登门向他们介绍这种产品,可我发现那些老总似乎对此根本不感兴趣,产品介绍被当作废纸扔在一边。一晃2个月就过去了,事业没有任何进展,我前期投入的20万元看不见一丝回报,我甚至有些后悔起自己当初决定的草率。
那天是北京下的第一场雪,我踏雪抱着仅存的一点希望来到了一家外企公司,公司老板曾答应我有机会再谈。可这一次却是他的秘书接待了我。
那个秘书小姐态度和蔼,她很有礼貌地递给我一杯水:“先生,坐下来慢慢谈。”她的态度给了我些许安慰。我开始一字一句地介绍我的产品,她听得很认真。末了,她问了一句:“先生,你接触过的客户都是中国人吗?”我点点头。“于先生,我觉得这种产品应该先从外国人那里流行起来。一是它造价比较贵,二是它不属于必需消费。但外国人在观念、情趣和收入等方面有支持它的潜在市场,你为什么不选择外国人作为你的第一个客户呢?” 她的话突然让我眼前一亮,是啊!这几个月自己盲目地寻找别墅、寻找客户,实在是太被动了。我注意到她胸卡的姓名栏上写着姚谦二字。姚谦笑了笑又告诉我,下周她的法国老板要来京看他新买的房子,她可以努力一下,给我约个时间,但要看我的运气好不好了。姚谦的这段话,让我心里掠过一阵感动,素昧平生,她能这么帮我,真是让我很感激。
走出大厦很远了,我脑海里还回忆着姚谦笑时的样子,像她的名字,安静、温暖,有一种含蓄的美。
2001年12月25日下午4时,我用姚谦为我争取到的宝贵的20分钟赢来了我第一个客户——她的法国老板布森先生。安装那天,我亲自到他京顺路的别墅去组织监督。兴奋的我当晚就给姚谦打电话要请她吃饭。谁知电话那端她的语调却很平静:“哦,不好意思,我在加班。于先生你不必客气,机会是你自己争取的。再说现在的你应该加紧时间研究别墅群的分布位置,乘胜追击。既然已经有了第一个客户,那就应该打‘一家带动一片’的战略,‘跟风效应’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啊!”姚谦这番中肯、有见地的话一下子说得我很惭愧。
接下来,我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研究别墅群分布和用户的质量反馈上。那段时间,正如姚谦说的那样,“跟风效应”来了,我的手机响个不停,人也忙得不可开交,一天就能接到十份订单,我终于看见希望的绿色冒头了。
我不停穿梭于京郊的各大别墅,而客户群也由单一的外国人发展到了富裕的国人。德国公司获知我已打开国内的局面后,总裁亲自飞抵北京又给我让出了2%的利润点,这使我更加游刃有余。到2002年秋天的时候,我的产品已占领了天津、河北、上海、广州等地,市场终于培育起来了。
想想已经有大半年没见过姚谦了,她温暖的笑容、含蓄背后的干练和那颗善良的心都隐隐让我动情,可似乎又不敢贸然地轻易接近。
到2002年10月的一天下午,我还是鼓足勇气给姚谦打了电话。2个小时后,我们在亮马河的一家咖啡厅见面了。姚谦穿了一件粉色的毛衫,脸上的笑容依然温暖,“Hello!” “Hello!”我们相视而笑,接着有了一次很愉快的长谈。“哦,我的法国老板还有过反馈意见给你呢,可我发给你的邮件总被退回来。他希望这种产品的原材料变得艺术一点,比如用那些雕刻花纹的玻璃来制造,这样看起来更加立体,更有情调。”我禁不住用眼睛打量着眼前的这位姑娘,我觉得她真是我事业道路上的幸运神,不仅总给我灵感,还一直这么关注我!得知她是大连人,我说要请她吃海鲜。可遗憾的是,我们一连去了好几家有名的海鲜城,都因为是周末需预订而没有位置。看我一脸的尴尬,姚谦给我解围:“没事,下次吧!机会总还是有的。我们常联系!”这是姚谦告别时说的话,以至于她都走了很远了,我还站在原地未挪一步。
</p>[1] [2] [3] 下一页 |
|